【信息时间:2022-05-08 阅读次数: 】
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 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要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减轻灾害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6 年 7 月 28 日, 习近平总书记 在唐山考察时指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今后,我们更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一 、 聚焦地震监测预警 助力提升减灾实效
众所周知, 地震预警工程 能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震中附近的社会公众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为高速铁路、核电站、燃气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形成跨行业的地震紧急处置联动能力;能在震后数分钟内快速获取实测地震烈度,快速确定灾情分布、重灾区位置等信息,为各级政府震后高效指挥救灾行动提供科技支撑,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2018 年 7 月启动的“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项目计划 利用 5 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重点区实现震后 5~10 秒,具备原地报警、灾害性地震预警、警戒性地震预警和远震大震预警功能;在破坏性大震或者有感地震发生数分钟后发布县级以上城市地震烈度速报图和人口热力图,为大震应急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 2021 年 6 月,京津冀川滇等 5 个省(市)作为先行先试地区实现了地震预警服务试运行。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 也已建成 14 个基准站、 9 个基本站和 8 个一般站、省级预警中心,部署完成 10 套预警终端和配套的软件系统 ,目前也正全力以赴进行最后阶段的集成测试联调、新旧迁移、试运行、测试验收工作 。
![]()
图 正在建设时的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上海子项目地震预警观测基准站
![]()
图 上海市地震局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预警设备调试
![]()
图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安装完成的地震预警终端
建成后的上海子项目,将在上海市及周边区域范围内实现远场大震预警和基于区县城市实测值的烈度速报功能,也有望在震后 1分钟内实现超快自动速报;对于4.0级以上地震,震后3分钟内生成区、县级地震烈度速报信息,10分钟内生成地震烈度分布图;对于5.0级以上地震,震后10分钟内生成地震动参数速报。
二 、 聚焦抗震设防标准 ,助力保障地震安全
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地震中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科学合理地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严格规范地进行设计施工,才能有效提高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从而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 除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需要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工作另行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之外,绝大多数一般建设工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都需要 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同时地震区划图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防灾减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
图 我国先后编制完成的五代地震烈度区划图
2016年6月1日,将抗倒塌作为编图基本准则的 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颁布实施, 取消了不设防区域 。青海玛多 7.4级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等震灾实例表明,依据五代图标准建设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倒塌的情况大大减少。
而今,距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发布已过 7年。根据 《 “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的总体任务目标, 上海市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与地震灾害风险图编制项目目前也正在推进当中 。此次编图是聚焦上海市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场地条件、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等背景特征,给出潜在地震危险性图,强地面震动图,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图。项目完成后将为上海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精细规划提供关键的量化抗震设防数据库,为地震应急提供实时强震动图与灾害风险评估图。同时,针对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
图 上海市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与地震灾害风险图编制项目推进会
三 、 聚焦震灾风险普查, 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社会关注。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是摸清我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全社会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途径。而 “群灾之首”的地震灾害作为6大灾种风险普查的一项内容,其实就是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防震减灾救灾能力现状的重要手段。
为何要在 “少震弱震”的上海进行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上海相较于西部地区,地震频率少,强度弱。而灾害风险受承灾体特性和致灾因子双重影响,地震导致灾害严重与否很大程度是由承灾体暴露与脆弱程度决定的。同等地震作用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密集,灾害风险越高,灾害损失越大。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超大城市,具有人口、工贸企业、建筑、经济、重要生活设施 “五个高度密集”的特征,存在 “小震致灾”“中震大灾” 风险,地震灾害风险不容忽视。 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能 全面查明上海市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和抗灾能力,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客观认识全市和各区地震灾害风险水平,提升震灾风险防治能力,为各级政府有效开展震灾风险防治、应急管理、城市精细化治理和韧性城市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震灾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换句话说,只有风险隐患底数清,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从容应对地震灾害。
上海的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究竟查哪些内容? 2020年起,上海市开展了为期3年的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通过开展地震地质条件调查、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重点隐患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等 4大方面工作,查清城市的地震灾害危险源与风险源。
![]()
图 徐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施工现场
目前上海各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其中徐汇区作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86个试点区县之一和上海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区,已率先并全部完成震灾风险普查任务,徐汇区不同概率水准下的区域地震灾害风险和地震隐患等级评定结果也已跃然纸上。
一座城市不光有各类人群,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和工程设施。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提高城市的韧性,然而建筑和工程设施只是城市的细胞,不是它的全部,更大的挑战在于建筑和工程设施之外。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消减风险隐患,能切实增强城市韧性,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的容灾能力。 地震监测预警 、 抗震设防 、 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分别从提高城市响应与决策速度、建筑质量和消除城市风险隐患三个维度来为韧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防震减灾需要有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只有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地震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才能持续筑牢地震安全发展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