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4-08-23 阅读次数: 】
这里是神州大陆的最西端,是祖国太阳最晚落山的地方,这里高山峡谷,水草丰美,自然景观与矿产资源尤盛。农户牧民走进富民安居房,日子甜蜜像花朵。这里就是中国西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
(图片来源:乌恰县人民政府)
谁能想到,39年前的今天,一场7.1级地震几乎将乌恰老县城夷为平地。1985年8月23日,乌恰县与疏附县交界的托姆洛安山东北发生7.1级地震。地震造成房屋倒塌3万余间,67人死亡遇难,200人受伤。除此之外,地震还导致地面大幅破坏,出现地震断裂带、地裂缝、崩塌、滑坡及喷沙冒水等现象。
(1985年新疆乌恰地震造成的地裂缝)
此次地震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与地理位置、场地环境、当地建筑物设防水平等息息相关。乌恰县位于天山南麓和昆仑山的结合部,处在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的北部边缘,且靠近帕米尔这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大震活动频度最高的地区,据统计,在1889至1989年的这100年间发生了7次7级以上大地震,时间间隔最小6年,最大42年,4.7级以上地震更是超过百次。此次地震乌恰南断裂更是在老县城边缘横穿而过,断裂错动是导致断裂附近房屋建筑破坏的直接原因。
在场地环境上,老县城所在地为河流相沉积,下覆砂土层较厚,土层松散软弱,对于地震动有局部放大效果。除此之外,当地民居建筑物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的自建房,抗震能力较弱。
家园损毁、地震频发,种种困境让当地居民提心吊胆,难以安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认为,在地震断裂带附近继续投资建设基建工程很难保证安全,为了避开地震活断层的影响,1985年底,乌恰县的迁城报告正式被批准,县城新址应选定在黑孜苇盆地中,以利于未来的发展和大量游牧民的定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经反复细致的实地考察、分析、研究,从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震影响场、场地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最后确定在离老城6千米处重建乌恰新城。新址远离了原乌恰县城南侧的卡兹克阿尔特活动断层,而且也避免了南侧山体地震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威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因地震迁址的县城。
(乌恰新城区与旧址地理位置)
新县城于1986年10月正式动工,历经三年建成,所有建筑均按IX度设防,全国第一座按地震基本烈度IX度设防的新城就此诞生。在此之后的30多年里,历经多次地震的检验,1990年4月乌恰西南6.4级地震、1993年12月喀什西6.2级地震和1996年3月阿图什6.9级地震都波及到乌恰新城,但新城建筑均无损坏,成为科学抵御地震的成功经验。
(乌恰地震纪念馆)
无独有偶,近几十年来,因为地震而搬迁的县城还有两座,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甘肃阿克塞县城和本世纪初期的四川北川县城。选择搬迁的原因均和活断层有重要关系。
活断层又称活动断裂,通常来说,是指在最新的地质时期持续活动,且在未来仍将活动的断裂。大量地震案例考察表明,活断层与中强以上地震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破坏性地震的主要危险源,并指向潜在的断层灾害风险问题,包括地表破裂、崩塌、山体滑坡与落石、雪崩、泥石流、堰塞湖、砂土液化、地陷与地裂缝等,以及断层缓慢运动造成的地表错动及地面沉降等。因此, 对于人口密集的城镇区建设、水电核电交通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主动避开活断层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
经过科学选址的乌恰县居民已逐步摆脱地震灾害的梦魇,地震安居工程的持续建设更是大大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防震减灾的科学之花在这里尽情绽放。
(图片来源:乌恰县人民政府)
参考资料:
1.张勇:《摆脱地震灾害梦魇的乌恰--写在乌恰 7.1级地震35周年》;
2.高冯:《因避让活动断层而搬迁的三座县城之一--新疆乌恰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