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国庆黄金周,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GO啦。小编就听到有人说,要去喜马拉雅看雪山看冰川,要去雅鲁藏布看峡谷看大江,去九寨沟品水,去阿尔泰观山……
真是令人心驰神往,欲睹一快。但别急别急,出门在外,不光要避“坑”,更要避“震”,安全第一,方能远行。
上文说到的这些地貌景观,它们的形成演化很多都与地震活动有关,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和挤压带来了褶皱、断裂和变形,铸就了绵延壮阔的喜马拉雅山脉。
九寨沟震后导致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容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使得有些地段形成五彩湖泊,有些地段形成银丝瀑布。
这是自然界内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地貌景观形成过程。虽然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为我们造就了山川秀丽、人间奇景,但此处更为活跃的地震等地质构造运动也应该要得到游客们的广泛关注。既要美景险中求,更要平安放心间,未“震”绸缪,安全先行,让我们一起牢记下面的这份旅游避震锦囊,顺利开启国庆Happy之旅。
一、行前多规划,出行之前要当个有心人,确认目的地是否为地震多发地区,合理设计路线,准备适当应急物品,如常用药、指南针、手电筒、水、食物等;
二、避震有路线,住酒店,要先熟悉安全出口和楼房结构,一旦发生地震,采取正确的姿势就近应急避震,待地震平息有序撤离至安全场所,注意不要乘坐电梯;
三、野外明方向,当身处野外山区,要迅速离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和滑坡。如遇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对付山崩,需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下,注意保护头部;
四、海边需留心,如果正在海边游玩,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说明海啸随时都会袭来,此时,应迅速向高处和内陆转移;
五、境外可求助,如果是在境外旅游,应在出发前记下中国驻当地大使馆的联系电话,拨打电话求助,或向当地政府求助。
好啦,学了这么多,希望大家也不要因噎废食,谈“震”色变,而是在假期放松饱览美景之余,脑中绷紧“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意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即便遭遇震情,也请保持稳定心态,积极展开自救,这能帮助我们尽快脱离险境。让我们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对了,如果有人还没有选好旅游出行地,不妨跟随小编一起打卡我国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看看惊心动魄的地震景观是什么样的吧。
一、 云南:永胜红石崖大地震“天坑”遗址
据史料记录,1515年6月17日,永胜发生约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城西红石崖扩大断裂,岩石倒塌,春水泉消失。山体撕裂、塌陷,形成了宽50-300米,深达500米的大裂谷,裂谷东面还有一个巨大的“天坑”。该地震遗址东西长约9公里,总面积54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场面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遗址。
二、 山东: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
该遗址位于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中部。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8.5级地震,据史料记载,郯城倒塌如平地,莒州百里无存屋,并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这次地震活动形成了国内唯一的第四纪活断层地貌景观,在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黄褐色,一面是浅红色,黄褐色的是地质构造中生代的土壤,而浅红色的是地质新生代的土壤,两者相差的年代超过亿年。
三、 山东:枣庄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
同为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级地震所造成的山体开裂、局部地段岩体崩塌等地质地貌景观。2000年5月,双龙大裂谷被发现,集山海、林海、雾海、裂谷、溶洞、奇石于一体,2002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12月被中国地震局列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四、 重庆:黔江小南海古地震遗址
1856年6月10日,发生在重庆黔江与湖北咸丰交界处的Ms6.25级地震,形成了如今小南海壮观的地震滑坡遗迹,包括小南海堰塞湖,大垮岩,小垮岩,滑坡堆积体及堰塞坝等地貌景观,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被誉为“活的地震博物馆”。
五、 宁夏:西吉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造成规模巨大、数量极多的滑坡,使这一带的山川大为改观,原来的干山枯岭,摇身一变成了大片沼泽湖堰,也重塑了当地独特罕见的自然奇特景观。此地遗迹明显,极具科学考察、旅游观赏、探奇探险价值,因此,这里被称为地质学家眼中的“地震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市地震局海靓科普创作工作室
图文:陈子琳、张薇
校对:张薇
审核:刘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