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多数人的急性应激反应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会逐渐减轻,一般在30天内明显缓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援助,地震造成各项异常心理进一步发展,心理应激障碍超过四周,延续数月、数年,就会表现为创伤后综合症(PTSD),严重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社会的稳定。
震后心理创伤干预策略
同外伤相比,这种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往往更加隐蔽和具破坏性,长期的应激反应会对人的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曾断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开展震后心理创伤干预同救助生命同等重要,是抗震救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受灾民众彻底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勇气和希望。震后心理创伤干预在策略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情绪和认知干预。情绪和认知干预是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研究的重点。首先,要让灾民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也可以适当用肢体接触来表达对他的关心。其次,教会他们舒缓情绪的一些自助方法并给予辅助,也可以鼓励他们多参与各种体育锻炼,以此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宣泄负面情绪。最后,进行必要的认知行为矫正训练,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纠正不合理思维。
汶川地震后解放军261医院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来源:重庆维普)
进行药物辅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理于预的辅助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抑郁,减轻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
青少年儿童心理危机干预。青少年儿童是心理危机干预重点人群。由于相对于成年人来说,青少年儿童心智不够成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危机和适应不良等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引导青少年儿童宣泄出他们受压抑的负性情绪,只有借此释放出地震造成的恐惧、害怕等情绪,才能消除过度的应激反应。另外,可以采用集体治疗的方式,使青少年儿童通过与遭遇相似的同龄人彼此分享,得到情绪上的支持,激发面对灾难的新思维。
医务人员在隔离点为青少年做现场心理危机干预(来源:健康西南)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有力的社会支持可以降低和缓解各种灾后不良心理危机和创伤。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人、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可极大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建立长期心理援助机制 。灾后心理援助会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建立长远而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机制。还应建立比较完整的心理创伤评估、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案,开通以专业人员为主,心理志愿者、社区心理辅导者为辅的心理援助网络,开展定点、对口援助、热线电话等多形式心理援助,以保证工作的持续性、有效性和可评估性。
三年重建心灵的希望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创伤及压力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见证灾难的每一个人。临床研究调查显示,在遭遇重大地震灾害后,受灾民众产生心理异常,甚至罹患PTSD的风险显著增高,无论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或是其他很多国内外的大地震,都有非常多的类似案例。因此重视震后受灾民众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尽早干预、长期干预对于它们的预防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陈婷是汶川地震后参与心理救援队的队员之一,她驻点救援的是都江堰聚源中学。陈婷在几年后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讲述过这样一个例子。
文文是当年聚源中学的一个学生,当时读初二,和表弟一起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地震发生时,文文跑出了教室,而后排的表弟却不幸遇难。此后,文文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当时没有拉着表弟一起跑,太自私,在心里不能原谅自己。
文文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急性应激反应,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也不说话。陈婷和队员每天去文文家,和她聊天,尽管文文一句话也没回复,但她们坚持每天和文文聊天,给她讲学校的事。同时,由于文文情况严重,在和家属反复沟通下,精神科医生给她用上了抗抑郁的药。“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月,文文一直躺在床上不出门,也不和人交流。”
一个月后,文文起床,愿意吃东西了,但依然不说话,只是一个人去表弟的房间呆坐,然后痛哭,之后再出来。陈婷和队员继续坚持到文文家给她做心理辅导。9月,学校开学,文文主动提出回学校上学。同学们都换了新校服,而文文却把表弟的校服穿在身上,背着表弟的书包去上学。陈婷心里清楚,文文还在自责。
在此后的2年里,每一周,陈婷都会去看文文,和她聊天,关注她的心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的心理治疗,文文进表弟的房间频率变少,状态也慢慢地开始恢复。
2010年中考结束成绩公布后的一天,陈婷收到了文文发来的短信。短信的内容是文文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这是她和表弟的约定,她带着表弟的心愿一起,完成了这个约定。“我收到短信后,去都江堰带着文文一起去了她表弟的墓地,让她把这个消息说出来,并告诉她应该放下,未来的路还要自己走。”陈婷说,经过3年的心理治疗,文文才开始不再抗拒面对自己的心结,重新开始新生活。
结语
地震带给大家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心灵上的伤口。而震后心理创伤干预工作犹如震后废墟上的一道希望之光,不仅仅是对灾民们心灵的修补,更是对整个受灾地区生机的重塑。用爱与专业为那些受伤的心灵撑起一片晴空,共同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
资料来源:
[1]戴琴,冯正直,杨国愉,等.汶川大地震后灾民心理特点及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9):1139-1141.DOI:10.13342/j.cnki.cjhp.2009.09.032.
[2]马奔.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重建: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8,(05):48-50+72.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08.05.006.
[3]赵兵川.震后人群的典型应激障碍及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246+248.
[4]陈华,杨兴鹏.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5-9.
[5]心理治疗师陈婷:灾后心理援助帮人们重建生活希望 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