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4-11-14 阅读次数: 】
引言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脉如同一条巨龙蜿蜒盘旋。然而,在2001年11月14日这一天,这条巨龙却经历了一次巨大震颤。一场突如其来的8.1级地震在昆仑山口以西爆发。这是自1950年西藏墨脱8.6级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内部发生的第二大地震,也是全球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尽管能量惊人,但由于震中地广人稀未对人员造成伤亡,社会大众对此次地震的印象可能不深,但此次地震却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例,也触动了无数地震工作者探索自然奥秘的决心。
地震情况
此次地震是一次典型的板内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昆仑山脉。该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高耸,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构造区域之一。地震发生时,地壳内部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当这些能量超过地壳的承受能力时,便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达超过400公里,宽度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破裂带内,地震裂缝、鼓梁(包)、塌陷、陡坎等基本形态一应俱全。这些地表破裂现象是地震发生时地壳剧烈运动的直接证据,也是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令人庆幸的是,尽管地震的破坏力巨大,但并未造成人员伤亡。这主要得益于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的昆仑山口西地区,附近没有密集的居民点。同时,地震发生时正值冬季,当地居民大多已迁至低海拔地区过冬,这也减少了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这次地震仍然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青藏公路(国道109线)多处断裂,导致交通中断,给救援和物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青藏铁路的建设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正在施工中的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处受损,给铁路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外,地震还引发了玉珠峰、布喀达坂峰等地的大雪崩,雪崩的痕迹清晰可见,冰舌一直延伸到了西大滩,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这些自然景象的剧变无疑不引发人们对自然界力量的深刻思考。
图为破裂带形态
图为鼓包及帐篷状破裂形态
图为“之”字型破裂带及塌陷情况
地震科学考察
2002年2月,中国地震局成立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该地震进行了全面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在当时,这是中国地震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科学考察活动,也是自然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一次地震考察。
科考队员们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无人区,冒着生命危险,战胜了缺氧、寒冷、野兽威胁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有的科考队员在出发前,甚至写下了“我准备把这把老骨头扔在昆仑山上”的豪言壮语。他们沿着地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全面的多学科综合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考察中,他们发现了多种地震地表破裂形态,包括构造性地震裂缝、地震鼓梁与地震鼓包、地震塌陷以及地震陡坎等,他们详细记录了地震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以及走向等信息,将观察到的地震鼓梁和鼓包等奇特现象一一书写,这些隆起的地表形态往往呈椭圆形状或“之”字型发育,为地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图为破裂带上典型的裂缝与裂缝组合
图为破裂带上典型的鼓梁与塌陷组合
图为破裂带上典型的裂缝与陡坎组合
以对“地震裂缝”的科考情况为例,地震裂缝是地震发生时,由于岩层受力破裂而形成的。通过对这些裂缝的详细考察,地震工作者可以了解地震时岩层的应力分布、破裂方向以及破裂过程,从而揭示地震的成因机制。此次地震形成了长达约462公里的地表破裂带,这是全球大陆内部最长的纯剪切型地表破裂带之一。裂缝西端终止于布喀达坂峰以西,东端点距青藏公路以东70公里,走向与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一致,呈北西西向左旋走滑。地震工作者们由此推断地震的发生可能与巴颜喀拉块体东向挤出边界断裂带的活动有关,包括东昆仑断裂、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岷江断裂等。
又如关于对震后“塌陷”的考察分析,塌陷是地震时由于岩层崩塌陷落而形成的地震现象,地震工作者能了解地震时岩层的稳定性和破坏程度,为制定防震减灾措施提供重要参考。例如,在矿区等易发生塌陷的地区,可以采取充填加固、封闭隔断、巷道支护、复垦利用等相应的工程措施来预防塌陷灾害的发生。
鼓梁(包)、陡坎同样是此次地震造成的震后形态,通过对这些岩层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特征,可明确地震时断层的活动情况和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对于揭示地震的成因机制、预测未来地震活动以及制定防震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昆仑山地震遗迹更是被国际地质学界公认为研究地球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强地震机理的天然“课堂”。
启示意义
如今,在青藏高原的辽阔土地上,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矗立于昆仑山口西侧,这座纪念碑由一块天然的花岗岩精心雕琢而成,碑身高约四米,宽约四五米,其形状宛如一座巍峨的小山,稳稳地屹立在公路旁。碑身正面,用汉英双语题写着碑名,更为独特的是,纪念碑的正面还刻有本次地震所处断裂带的示意图,将地震纪念与科学研究巧妙融合,让人们在感悟地震巨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地震科学的魅力。
2004年9月30日,由中国地震局建设的“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纪念碑”正式揭碑,它静静地屹立在青藏高原之上,见证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也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科学的智慧去揭示地球的奥秘,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配图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的类型与性质[J]. 王赞军,党光明,张瑞斌,张启胜,都昌庭.高原地震,2002(01)
2. 西征昆仑——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科考手记[J]. 董治平,雷芳.城市与减灾,2003(02)
3.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考察照片.高原地震,2002(01)
撰写:陈子琳、张薇
校对:张薇
审核:刘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