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1-11-01 阅读次数: 】
2021 年10月23日,“震震有词”首届上海市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青少年组决赛暨颁奖典礼在上海广播大厦演播厅隆重举行,为本次历时八个月的防震减灾科普盛会画上圆满句号。上海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芳,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乃其及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天文馆、上海市公共安全实训馆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并观摩比赛。
全新赛事,点亮防震减灾科普新火花
2020 年上海市地震局携手教育、应急、科技、媒体等部门,集中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推出“震才实学”上海市青少年防震减灾素养提升计划,用更丰富的知识内容、更实用的避险技能、更多彩的活动形式,全面提升青少年群体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素质和能力,形成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的社会环境。
作为该计划推出的首个全新科普品牌,由上海市地震局和应急管理局联合主办的“震震有词”首届上海市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分别于2021年3月和7月启动成人组和青少年组的竞赛,用“把防震减灾知识讲明白、讲透彻”的方式,挖掘和培养优秀防震减灾科普传播人才、激发青少年对地震科学及应急避险技能的学习兴趣,弘扬科学精神、普及防灾知识、不断提高灾害应变能力。
同场比拼,挖掘防震减灾传播优秀使者
为扩大覆盖面,惠及更多市民,竞赛分为成人组和青少年组。
成人组的比赛共征集到上海科普专业场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大学生志愿者等129位参赛选手的作品,在综合选手内容陈述、表达效果、整体形象三个方面的情况后,评选出了“震震有词”首届上海市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十佳选手,其中更有2位优秀选手在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一展风采。
青少年组的比赛共收到全市中小学生讲解作品227份。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共有20名小选手齐聚上海广播大厦演播厅决赛现场,争夺前三甲。
比赛中,小选手们围绕地震成因、监测预报、地震避险、建筑抗震等讲解主题,各显神通,用快板、rap、实验、情景表演的丰富表达方式和活泼生动的语言,让地球科学和防震减灾知识不再是深奥晦涩的专业名词,而是切实能减轻地震灾害的实用技能,给评委和观众们带来一场精彩的科普盛宴。
“上海城市的地震灾害风险有哪些”“设计一份自己的家庭应急避险演练方案”“如何准备一个功能齐全的应急包”“活命三角区是否科学”“远距离地震波及上海时,上海的高层建筑为何更容易发生大的摇晃”,在聚焦上海特大城市地震灾害特点的实用常识测试中,小选手们同样用结合实际思考和富含想象力的回答,展现出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
最后来自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小学的郝其乐和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的龚桢华以高分摘得桂冠。
形式多样,用专业助力选手全方位成长
为了提升青少年组小选手们的科学素养和讲解水平,让他们胜任“科学诠释者”这一角色,“震震有词”大赛还专门推出了多项主题活动。通过参与主题活动“少年科学说”广播节目,选手们在节目录制中打磨参赛稿件,挑战口播能力;在2期“少年演说家”科普训练营中,结合上海地震科普馆实地参观,开展了《波的地心历险》研学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地震科学知识的理解;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优秀讲解员,上海新闻广播资深主持人从语言表达、舞台表现等方面用不同形式为选手们一对一培训。在经过综合能力实训后,20名优秀选手进一步提升了科学素养与科普技能,以全新面貌闯入决赛。
网络助推,让防震减灾“声声”入心
“震震有词”大赛联合上海新闻广播科学家族工作室,利用“互联网+地震”模式,打通广播、网络、客户端等多个渠道,全方位助力大赛及主题活动的推广传播;百万人次参与优秀讲解作品的网络票选活动,逾10万人次在线上观看赛事直播,20万人次收听《少年科学说》广播专题节目,更为广泛普及了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等应急避险技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防震减灾事业,让防震减灾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