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上海市地震局成立。上海的防震减灾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初始之年扬帆启航,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不同历史阶段,始终与祖国的防震减灾事业紧密相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地震局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市地震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为上海加快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科学处置突发震情维稳社会。成功处置1984年南黄海6.2级地震、1996年长江口6.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等6次上海震感强烈的突发性地震事件。尤其是1996年长江口6.1级地震应急工作,因震前做出较为准确的中短期预报;震后科学研判,仅用80分钟向社会发布“不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的趋势意见,及时消除市民疑虑,稳定社会秩序,向全国推广应对经验。
积极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全市“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军地协同、区域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应急力量的统筹调度和指挥协调能力明显增强。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结合上海市历次地震应急经验和新形势新要求,定期编制修订《上海市地震应急预案》,各区地震应急专项预案和部分乡、镇、街道专项预案编制完成,上海市三级预案体系修编工作基本完成。
各级各类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2014年联合武警、消防开展上海市地震应急救援技能实战演练。2015年联合市东方医院灾难医救队和市武警特种救援队举办首次上海地震紧急救援联合演练,检验跨行业应急联动、军地协同合作机制,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每年参加华东协作区地震综合实战演练,提升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通信、现场灾评、流动监测等专业能力。指导各区开展季度轮值地震演练,全面检验各区地震应急组织和响应能力。利用防灾减灾日等时机,广泛组织群众性地震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技能演练,全市各层次、多形式的地震演练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
地震应急救援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张江地震应急救援基地功能设施不断健全,装备集散、应急备勤、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功能趋于完善,平台共享取得实效。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改善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条件,提升大城市综合防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