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上海市地震局成立。上海的防震减灾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初始之年扬帆启航,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不同历史阶段,始终与祖国的防震减灾事业紧密相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地震局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市地震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为上海加快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从单台观测发展为网络观测。1982年,上海遥测地震台网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是中国地震局“768工程”中最早验收的区域遥测地震台网。在建成初期,上海遥测地震台网由11个子台组成,采用统一授时、计算机辅助处理方式,提高速报速度和定位精度,结束了单个台站监测地震的方式,向网络发展。
从模拟记录发展为数字化观测。1986年在佘山台安装完成中美合作宽频带、大动态的数字地震仪,地震记录由模拟向数字化转变。2001年5月建成上海地震台阵,是我国第一座宽频带地震台阵,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第四个拥有地震台阵监测系统的国家,提高了监测微弱地震信号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地震综合监测能力。
从地表观测发展为立体观测。2011年率先在全国启动综合深井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建成张江、崇明2个综合观测深井,配置12种观测手段、33个观测分量,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二个掌握全套深井观测技术并实际研制建设成功的国家。“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加强强震动观测,建成金茂大厦观测台阵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观测台阵,均是我国最高最早的超高层结构强震台阵;开展软土覆盖层地震监测,在浦东机场等地建成2个土层强震动观测台阵,都为监测研究大跨度空间和超高层建筑物的地震动响应提供详实依据。
上海市目前建有测震、强震、前兆三大台网。其中,测震台网共有13个台站,另外建有佘山地震台阵,台站密度为2.1台/千平方公里,监测能力可达到1.0级,局部区域可达0.5级。上海市强震动观测台网由64个地表台、3个结构台阵、2个软土深井台阵组成,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台站密度为9.6台/千平方公里,能够在地震发生后5分钟内,提供4度以上的烈度分布图。
加强震情跟踪监视,推进会商机制改革。通过对电磁、流体、形变、地震活动性资料的采集分析、动态跟踪和异常落实,做好震情形势研判。开展区域网格化预测预报,针对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进行区域网格划分,建立网格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地震趋势预测意见库,提升了地震趋势会商效率。在重大活动期间,实行震情滚动会商,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等多项地震安全保障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