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五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力争实现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人员伤亡不大、城市运行不瘫、社会秩序不乱”的目标。 一是防震减灾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我们认真贯彻《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进一步理顺市、区防震减灾各相关部门职责,健全和完善市、区两级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市、区两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 二是地震监测与速报能力大幅提升。 上海基本建成全方位的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能够在120秒内进行地震自动定位速报,并通过门户网站、微博、短信等多种渠道实现地震速报信息的快速发布。近年来,对上海较有影响的几次地震事件都得到了及时监测和妥善处置。 三是城乡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稳步提升。 推动抗震设防要求纳入本市基本建设程序,规范实施地震安评,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水平逐步提高。主导或配合实施了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校安工程、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应急避难场所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市抵御地震灾害的整体能力不断强化。 四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基本形成了全市“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军地协同、区域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应急力量的统筹调度和指挥协调能力明显增强。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各类专项演练、联合演练、综合演练常态化开展,锻炼了应急队伍,增强了实战能力。 五是科普宣教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蓬勃开展。与教育部门联手重点推进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创作了一批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科普作品,新建一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科普宣传条件和手段有了明显改善,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立体化地震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
完善立体化地震监测系统。强化超高层地震监测,对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地3个结构强震动观测台阵进行了升级改造。率先在全国启动综合深井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建成张江、崇明2个综合观测深井。分步骤实施台站标准化、智能化改造工作,实现台网运行效率和观测数据质量稳步提升。开展软土覆盖层地震监测,在浦东机场等地建成2个土层强震动观测台阵。建成由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强震动观测网构成的地震监测台网。其中,测震台网包括16个台站和1个台阵;前兆台网包括11个台站和121个测项;强震动观测网由64个实时传输台站组成。
积极推进震情会商机制改革。通过对电磁、流体、形变、地震活动性资料的采集分析、动态跟踪和异常落实,做好震情形势研判。开展区域网格化预测预报,针对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进行区域网格划分,建立网格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地震趋势预测意见库,提升了地震趋势会商效率。
不断加强地震速报工作。完善地震速报管理制度建设,规范速报用语和发布流程,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地震,每月开展速报演练。推进地震速报自动发布系统建设,丰富有感地震应急产品,实现震后120秒内进行地震自动定位速报,震后30分钟内产出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参数,增强地震信息服务政府和社会的能力。
(二)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从优化审批流程入手,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行政审批工作,对迪斯尼项目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等39个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审定,确定工程设计的抗震设防要求,提升了本市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转变政府职能,落实简政放权,完成我局各项行政权力事项基本情况梳理,取消部分行政审批事项。
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对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的支持力度,以专项经费方式重点支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等基层优秀防震减灾项目,共有25个社区通过市级认定,其中8个社区被评为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扎实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共有45所中小学通过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认定。参与实施中小学校舍更新、加固改造工程规划项目,完成的建筑面积达386万平方米。
加强各区地震部门基层能力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各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从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监测
管理、深化宣传教育、完善应急准备、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对各区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部署。印发《上海市各区防震减灾工作年度考核办法》,规范各区防震减灾工作考核,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升各区防震减灾队伍管理和业务水平。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积极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结合上海市历次地震应急经验和新形势新要求,完成《上海市地震应急预案》新一轮修订工作,各区地震应急专项预案和部分乡、镇、街道专项预案完成编制或修订,上海市三级预案体系修编工作基本完成。
各级各类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2014年在浦东举行上海市地震应急救援技能实战演练,模拟地震发生、震情速报平台发布、地震应急响应等流程,联合武警、消防和地震三支专业救援队开展实战演练。2015年我局联合市东方医院灾难医救队和市武警特种救援队共同举办首次上海地震紧急救援联合演练,检验跨行业应急联动、军地协同合作机制,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每年参加华东协作区地震综合实战演练,提升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通信、现场灾评、流动监测等专业能力。指导各区开展季度轮值地震演练,全面检验各区地震应急组织和响应能力。利用“5.12”防灾减灾日等时机,广泛组织群众性地震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技能演练,全市各层次、多形式的地震演练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
地震应急救援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张江地震应急救援基地功能设施不断健全,装备集散、应急备勤、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功能趋于完善,平台共享取得实效。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改善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条件,提升大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四)广泛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市民防震减灾意识。
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市和各区地震部门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上海科技活动周等时机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强化青少年防震减灾教育。每两年举办1届上海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19届,每次竞赛涵盖全市500多所学校,进一步树立竞赛活动的品牌,扩大覆盖面与影响力。首次举办“张衡杯”四直辖市中学生防灾知识挑战赛,迈开了国内地震安全科普合作交流的创新一步。举办上海市大学生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征集活动,协办安全达人校园挑战赛,形成了以青少年为主、面向全社会的长效宣传教育机制。
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依托佘山台建设上海地震科普馆,将科普宣传和历史展示巧妙结合,通过高科技展示技术和模拟实景互动手段开展防震减灾教育。指导青浦、闵行、普陀、松江、宝山等区新建或改建了多个防震减灾科普场馆,面向市民、学生免费开放。
加强新媒体宣传作品的制作与展示。制作兼具科普性与趣味性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制作《言归震传》系列科普动画片,《震在发生》系列科普微电影,《震相大白》系列科普信息图和《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在行动》等科普宣传作品。
拓展宣传渠道,震时主动作为。开通“12322”防震减灾24小时公益服务热线,利用局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地震科普网、工作简报、《上海防震减灾》月报等平台开展宣传。强化媒体合作,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建立新闻发言人和专家团队,委派专家走进直播间,向公众普及震时防护技能。2010年至今,共应对地震事件17次,对外发布2000余条震情及科普信息。加强舆情监控,编辑70期《上海地震舆情反映》,处置多起舆情事件,受到市委网信办表彰。
二、工作创新性做法
(一)坚持深化改革促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持续推进深化改革,着力破除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扎实有序采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专业技术岗位评聘改革、台站管理综合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台站管理综合改革,通过建立按岗定酬、绩效挂钩、多劳多得的考核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台站工作活力,促进了台站业务工作和综合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改革,规范专技竞岗工作,重点向科研领军人物、监测一线、预报岗位和台站人员倾斜,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我们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及时跟踪地震科技发展方向,推进具有上海区域特色和适应防震减灾重大需求的科技研究,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积蓄强劲而持久的动能。探索应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采用卫星红外遥感和GNSS空间观测技术,在上海地区开展地表热场和地壳形变场的联合监测研究,并将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引入会商机制中。率先建成综合深井观测系统,在浦东张江和崇明长江农场建成2个综合深井观测系统,配置12种观测手段、33个观测分量,填补了国内空白。加强城市关键设施地震动实时监测与应急响应系统建设,配合开展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逐步提高上海地震速报与灾害预警能力。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建设,开展特色信息化管理,广泛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行业网与互联网的安全隔离,业务系统计算资源云化管理,数据集中存储升级,有效提升了上海地震信息网络的服务效能。
(三)坚持依法减灾、合力减灾。 我们坚持以法治思维贯穿防震减灾始终,以法律规范全社会广泛参与防灾减灾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参与的防震减灾联席机制,注重防震减灾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使灾害防御体系更完善、更有效。注重发挥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平台作用,抓好重点工作的协调落实,近年来先后对民政部门救灾物资储备、民防部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检查督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凝聚了减灾合力。
(四)坚持军民融合发展。 与武警上海市总队第九支队、东方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合作共建,建立常态化联合演练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三方依托张江救援基地,开展我国首个以特种救援技能训练、体能训练、专业培训和灾难医救实习为一体的多功能特种训练基地创建。由于临近迪斯尼园区,该基地还新增包括迪斯尼在内的浦东新区重点目标应急救援和医救备勤任务。地震、医救、武警三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联动,是军民深度融合的范例,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五)坚持党建工作融入日常,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从遵守八项规定到驰而不息纠“四风”,我局的党建实践“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通过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巩固巡视成果,推动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引领和谐单位建设。
2013年以来我局共获得上级表彰奖励73项,其中集体奖47项,个人奖30项。我局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健康单位;局应急现场工作队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局宣教中心被评为上海市巾帼文明岗。